研究方向
“放射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 100106 )(2017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2、掌握放射医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医学实验动物学等)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放射卫生学、放射生物学、辐射剂量学等),掌握现代实验方法及技能(射线装置的现场检测方法、热释光剂量计的制备、密封源检漏样样品的检测、染色体微核制作过程和分析方法、外周血涂片的制备、血生化仪器的使用等),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及撰写论文。
4、具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辐射效应
2、辐射防护
3、辐射监测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研究生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毕业)最长不得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术群体作用培养研究生,注重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辐射防护和辐射监测专业研究生必须深入检测现场,掌握射线装置检测过程和方法,热释光剂量计的制备及检测方法、密封源检漏样样品的检测等;辐射效应专业研究生必须掌握染色体微核制作过程和分析方法、外周血涂片的制备、血生化仪器的使用等。
要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
根据放射医学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性发展需要,严格按照《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设置课程。
学位课程应修学分不少于25学分。硕士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确定所修课程,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课程
性质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学
位
课
|
英语(含读写、听力)
|
96
|
6
|
第一学期
|
学院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第一学期
|
学院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第一学期
|
学院
|
|
|
科研思路与方法学
|
16
|
1
|
第一学期
|
学院
|
|
|
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
|
16
|
1
|
第二学期前完成
|
培养单位
|
|
|
放射卫生学
|
32
|
2
|
第四学期前完成
|
培养单位
|
|
|
辐射剂量学
|
32
|
2
|
第四学期前完成
|
培养单位
|
|
|
放射生物学
|
32
|
2
|
第四学期前完成
|
培养单位
|
|
|
专业英语
|
32
|
2
|
第四学期前完成
|
培养单位
|
|
|
非
学 位 课 |
临床流行病学
|
24
|
1.5
|
第一学期
|
学院
|
|
临床病理学
|
32
|
2
|
第一学期
|
学院
|
|
|
医学统计学
|
64
|
4
|
第一学期
|
学院
|
|
|
医学影像学
|
32
|
2
|
第一学期
|
学院
|
|
|
医学免疫学
|
24
|
1.5
|
第一学期
|
学院
|
|
|
基因工程学
|
24
|
1.5
|
第一学期
|
学院
|
|
|
分子生物学概论
|
24
|
1.5
|
第一学期
|
学院
|
|
|
医学实验动物学
|
24
|
1.5
|
第一学期
|
学院
|
|
|
统计分析软件SPSS应用
|
16
|
1
|
第一学期
|
学院
|
|



专业英语要求硕士生掌握本学科常用的专业词汇,并达到熟练运用。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理解正确,总阅读量应不少于15—20万英文词,并用英文写出10篇左右的文献摘要、综述等。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水平,能用英语介绍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本人研究课题和相关研究方向的进展。专业英语学习方式以在导师指导下自学为主,考试主要考核专业常用词汇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专业文献翻译、英文摘要的撰写等。
六、实践环节(必修)
1、文献阅读
硕士生在读期间应阅读专业相关的主要经典著作和文献资料。通过阅读大量的中外文文献,应完成不少于2篇的书面综述报告。
[1] 姜德智.放射卫生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士俊.电离辐射剂量学基础[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3] 刘树铮.医学放射生物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
[4] 朱寿彭.放射毒理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2.
[5] 王继先.放射生物剂量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7.
[6] 杨树勤. 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7] 孙世则. 放射损伤临床[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3.
[8] 孙世荃. 人类辐射危害评价[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
[9]《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0]《中国辐射卫生》
[11]《辐射防护》
[12]《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13]Health physics
[14]Journal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15]International Journal Biological Physics
[16]Radiation Research
[17])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18]UNSCEAR annual report
2、学术活动
硕士生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努力拓宽学术视野,关注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鼓励硕士生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活动为 2 学分,计入总学分。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1)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会:1学分
参加学院或医科院组织的学术讲座:0.1 学分/次
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0.2 学分/次
(2)综述报告或研究进展报告:1 学分
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综述或课题报告 2次, 其中至少在学科或医学研究生论坛报告1 次。
在本学科参加综述或研究进展报告:0.3 学分/次
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综述或报告:0.6 学分/次。
3、实验室基本技能(临床基本诊疗技术)的培养
研究生除系统的掌握放射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外,实验室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辐射防护和辐射监测专业研究生必须深入检测现场,掌握射线装置的检测过程和方法,热释光剂量计的制备及检测方法、密封源检漏样样品的检测等;辐射效应专业研究生必须掌握染色体微核制作过程和分析方法、外周血涂片的制备、血生化仪器的使用等。
硕士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进入实验室后,应进行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实验室基本技能的培训,并对实验室基本技能进行笔试和实验操作考核,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5学分,并计入总学分。
七、中期筛选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实行中期筛选制度。中期筛选应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具体考核办法按《研究生中期筛选暂行办法》执行。
八、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毕业和授予学位的主要依据。应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
2、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工作是提高学位论文水平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充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应于第二学期在研究室(临床科室)范围内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经导师、培养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批准后,正式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3、研究生应至少用两年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
3、研究生应至少用两年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
4、学位论文须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参与大课题研究者可将本人为主完成的部分整理成学位论文。在论文研究工作期间,培养单位应对论文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5、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论文研究工作必须有一定的工作量,学位论文正文部分应不少于2万字。
6、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应作为第一作者在中国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或北大图书馆核心期刊上发表与本人研究方向有关的论著不少于1篇。第一作者署名单位应为“济南大学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7、硕士学位论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济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要求组织评阅答辩。
九、毕业及学位授予
1、毕业条件
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本门学科上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通过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
2、学位授予条件
除完成毕业条件外,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还需具备以下条件:作为第一作者在中国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或北大图书馆核心期刊上发表与本人研究方向有关的论著不少于1篇。第一作者署名单位应为“济南大学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十、其他
1、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由学院统一布置,由培养单位审核,经学院学位分委员会批准备案后执行。
2、培养方案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如遇特殊情况确需修订的,必须按上述程序审批。
3、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研究生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
4、本方案适用于“放射医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自2017级开始实行。